close

        最近每個月都定期參加巨匠辦的美學講座,共辦了四場,目前聽了第一場數位美學講堂與第二場的創意美學講堂,八月還要再去聽第三場的設計美學講堂,第四場應該也會去聽吧。
        自已不是本科出身的,難免會對自已沒信心,就算現在工作改朝這方向走,但還是與自已心中設定的工作職位有差距,也對於許多美工設計專業方面有不懂的地方,I這工作要用到很多套軟體:illustrator、corelDRAW、photoshop、autoCAD、3Dmax……拉拉雜雜的一堆,還有難用的mac電腦,各個軟體間的檔案互相的關係令人頭痛,在碰上公司主管天真的想法,丟一個問題出來就要想辦法解決,不然跟他們解釋問題在那好難,說了也不懂,之前光是各個不同美工軟體間色彩的問題就把我搞的很無力,除了問以前的同事外,找不到解答還打電話到原廠代理軟體公司問,最後他們也只回我:「色彩學是門很深的學問,就連一般美工人員也不會理解,要請專業的人員來解決才行。」所以結論就是無解,真深奧,連技術工程師也不了。唉~聽了這些話,會開始想如果今天換成是本科出身的話,是不是就會處理這問題?!
但,之前離職的那位小姐似乎不去理這些問題,覺得色彩不對有色差本來就是很正常的問題,是我想太多嗎?自已的求好心切,反而常讓自已愈來愈沒信心。還好美工軟體我有自已解決問題的辦法,雖然累了點,但努力還是可以克服困難,至於工業設計的cad軟體好加在阿凱會,有不懂的還可以問他,他還可以幫我加工畫圖改圖,幫了我不少忙。而且那個工作不累不忙的呢?至少現在做的是自已有興趣的工作,這點就蠻令人高興的了



會轉載這篇文章,我個人看了是蠻有感覺的啦
文中提到的徐莉玲是學學文創董事長,上次聽講座見到他本人,真的是很有氣質,說出來的言語感覺就是不同,聽完後心裡蠻有感覺的。
而文中介紹的PPAPER是我最近開始在看的一本設計雜誌,價格不貴,內容也不錯,
連雜誌的質感也很好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7-11、誠品買



創意是教出來

文章轉載來源: 《遠見》雜誌2007年1月號 作者∣陳建豪 攝影∣林薇依 


現在,最紅的人才不是管理人才,而是創意人才。
不到商學院,而到設計學院找事業經理人,是企業的新趨勢。 

教創意,是門好生意 

台灣人口2300萬,卻有2300萬個美學中輟生。 創意學分要補修,教創意變成好生意。 「學學文創」開私塾教創意,開幕一天網路會員破萬人; 《ppaper》創意入門雜誌,潛在讀者20萬; 「創意引導師」教授心法,上課前先交700萬; 不僅如此,創意書大賣、創意科系學生成長50%。 

學創意,絕對有訣竅 

如何學創意?看書學習、遊歷世界多體驗、耳濡目染深刻品味……,這些基本觀念外,還有八位創意達人告訴你,如何找到好的創意。 除了訣竅,台灣的設計院校更是多年來創意人才的大本營,《遠見》首創,國內設計院校評鑑排行榜,做為業界與學界的最佳參考。 創意,絕對是教出來的! 

全民搶修新學分 教創意更是門好生意 

2006年才剛結束。回顧過去這一年,台灣最火紅的新全民運動,吸引橫跨各行各業人士注目焦點的,無疑就是設計、創意了。 創意成為一門好生意,「教」人如何有創意,更成為火紅新興產業。 剎那間,從製造業、服務業、研究機構工研院、再到出版業,從大學教育到民間企業,「教創意」已經成為一門新顯學。 單從上個月(12月)14日,這一天從早到晚的幾場盛大活動,就可以看出端倪。 

【學學文創】辦私塾,開幕會員破萬人 

早上10點半,天空飄著細雨,寒冬來襲,但在內湖科技園區,卻有數百位文化創意人如繪本作家幾米、鋼琴王子陳冠宇,以及政商名流如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、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等共聚一堂,參與「學學文創」的開學典禮。 招待許多貴客,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,並未盛裝打扮,反倒是穿起圍裙,抱著七歲大的兒子,把一張上面寫著「希望文化創意產業遍地開花」的心願卡,貼在一樓大廳內、早已貼滿各界心願卡的聖誕樹上。 徐莉玲的心願,似乎正要實現,因為有許多人,不惜花一堂課5000元的代價,到學學文創來學如何做個創意人。 包含徐莉玲、鼎泰豐總經理楊紀華、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等人,在學學文創開的私塾課程,都早已爆滿。 目前學學文創共有465名老師、開設801堂課,網路註冊會員,也旋即在開幕第一天後,突破1萬人的大關。 「感覺創意不夠用,工作上又愈來愈需要,」花4000元選修《靈魂創意學》這門課,1976年生、從事電影題材開發工作的楊先生認為,學創意是目前最值得的自我投資。 「學學文創的誕生,是2006年最有創意的事,」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很推崇學學教創意的創意。 

【ppaper雜誌】帶入門,潛在讀者20萬 

而就在學學文創開學當天,近來因創辦一本49元、將創意設計觀念普及化的《ppaper》雜誌,而快速走紅的創意人包益民與他的太太胡至宜,繼推出第二本雜誌《AANGEL》後,不到三個月又推出他們的第三本新雜誌《SHOP》。 大學在美國念設計、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多年的包益民,平均每個月花4萬多元買中外各類雜誌,工作室裡常常堆滿一疊又一疊的書海,這些雜誌正是他獲取靈感新知的食糧。 回顧二年前創辦《ppaper》的動機,「一開始是自己喜歡看國外的設計書,後來發覺台灣做創意工作的人,愈來愈多,那就乾脆創辦一本雜誌,」包益民說,台灣正是缺乏「一本創意人的入門、必讀雜誌」。 「現在,我們每期的發行量,已經衝到8萬本,」包益民認為,這樣的數字雖然很高,但還是有成長空間。 他心目中的讀者有多少呢?「至少有20萬人,會『必須』要看我們的雜誌,」包益民從台灣創意產業的工作者、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中推估出這個數字。 在台北出版界工作、1980年生的吳小姐,就是這20萬人中的一位。「我幾乎每期都看;對我而言,是一種充電,」她總是利用《ppaper》刺激視覺美感。 【創意引導師】授心法,上課先交700萬 創意風潮這把火,現在似乎到處有人在點,就連一向以技術、研發為主的工研院,現在也有「創意引導師」的辭彙出現。 「2006年的演講邀約,是2005年的五倍!2007年預估一定會更多,」在工研院創意中心工作、台灣首位「創意思路導引師」練友梅指出,目前台灣人對創意的需求,甚至可以用「飢渴」來形容。 練友梅原本是台大農化研究所畢業,1994年起投入啟發創意心智的研發,今天竟意外成為工研院最火紅的創意心法團隊領導人,因緣際會成為產業界的創意導師。 練友梅的工作,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出創意。除了在工研院內部授課之外,練友梅過去也曾輔導過包含中華電信、三陽工業、琉璃工房、和成欣業等公司。 要上練友梅的課可不便宜。企業必須先花700萬元加入工研院「新世代創意聯盟」,工研院才會代訓員工,「錢這麼高,一方面是創意值錢,二方面是工研院跟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(Media lab)合作,」練友梅說。 不僅貴,而且「培訓時間還要連續十天,但仍有許多老闆願意讓員工花這個時間,你就知道,企業對創意的需求有多高了,」練友梅一語道破。 中華電信手機加值服務專案經理廖伶苑,就剛剛花十天時間上練友梅的課。「民營化之後,公司也面臨很多挑戰,我們的確需要創意來加值,」廖伶苑回憶,當初她提出要花十天去學創意,公司內部竟一致通過,顯示出大家對創意需求的共識。 

【創意暢銷書】賣顯學,藝術人說創意 

創意成為一門台灣社會的新顯學,這個現象只要逛逛台灣各大書店,就能有深刻體會。 總是習慣走進誠品書店充電的奧美廣告創意總監胡湘雲開心地指出,「2006年一年以來,談創意的好書愈來愈多!」 從創意書的供給面來看,的確有愈來愈多的出版社,看上「創意」這好門生意。 約一年多前,田園城市出版社出版《創意市集》一書,意外成為暢銷書,被出版同業喻為把創意變成暢銷書的始作俑者。 成立以來一向都以設計、創意書籍為核心的田園城市,最近已明顯感覺到,多了許多競爭對手。「至少多了七、八家出版社,在競爭創意相關書籍,」田園城市編輯席芬指出,甚至許多以財經為主的出版社,也都紛紛走起創意風格路線。 「2005年,我的書被許多出版社拒絕,但2006年,是出版社直接找上我出書,」藝術策展人、在2006年轉變為設計風格類作家,《挑食的設計》一書作者林桂嵐也指出,社會對創意的大量需求,讓作家多了一條新興路線,才讓她在經濟無虞下,成功轉型為創意類的專職作家。 「兩年前郭台銘《狐與虎》大賣,而最近熱銷的,則是賴聲川的《創意學》,」誠品信義旗艦店店長羅玫玲接著補充,大前研一日前所推出的、強調下班生活的《OFF學》一書,比起他之前的著作,銷量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 「這在一年前是很難想像的,」羅玫玲對這樣的變化,感到驚訝。 

【創意科系】興教育,就讀學生成長50% 

而「教創意是門好生意」更已反應在大學教育熱門科系的更迭上。 近五年來,當就讀商管學院的學生,萎縮1000多人時,選填藝術相關學系就讀的學生,卻多了1萬2000多人,成長了50%。 就在上個月,教育部才剛頒發150萬元,鼓勵三位獲得德國iF、red dot等國際設計大獎的學生。 「以前,父母很反對我走設計這條路,但是看到台灣環境對設計的需求愈來愈高,父母也轉變態度,鼓勵我往這條路走,」獲獎的實踐大學時尚媒體研究所學生黃聖嵐指出,就他的觀察,目前年紀愈輕的學弟妹,獲得父母支持的比例愈高。 甚至,愈來愈多父母主動送小孩去念設計。一手創辦台灣最大的收納產品製造廠,樹德企業創辦人吳景霖,就把獨子吳宜叡,送往英國學設計。 「代工是一條走不下去的路,」曾從代工起家,吳景霖認為傳統產業,要靠新一代的設計翻身。 類似吳景霖這樣,讓企業第二代、第三代去學設計的,在台灣也愈來愈多。 例如,台灣國際牌的洪建全家族,第三代的洪裕鈞便自創「十一事務所」,其設計的Skype網路電話話機,也曾拿下國際大獎;洪裕鈞的堂弟洪裕淵,也往設計發展,目前是普騰電子的設計總監。 從製造業到出版業、從小孩到父母、從工研院到大專院校,2006年的台灣,徹底實踐了「教創意是門好生意」這句新興口號。

 因為過去缺課 台灣有2300萬個美學中輟生 

教創意會成為台灣的新興熱門產業,原因是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,一味以製造、代工取勝,缺乏美學素養,一旦全球經濟已走向創意年代時,才發現根本人才匱乏,全民必須集體補課,這正是創意學突然間暴紅、水漲船高的主因。 喊出「台灣有2300萬個(美學)中輟生」口號,昔日的中興百貨美女總經理、今日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指出,在製造業年代,童年時應有的美術、音樂課,常被轉作數學、英文之用,而這或許是時代背景的取捨與犧牲,不得不然。 

【環境改變】 人才定義也隨之改變 

「台灣靠著製造業,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;但今天環境變了,什麼是人才的定義,也在變,」製造業出身、花10億元支持妻子徐莉玲營運學學文創的台玻常務董事林伯實不諱言,台灣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間的供需,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問題。 現年73歲、台灣美學先驅漢寶德就點出,當社會上有學學文創的出現,某種程度代表既有學校的教育出現問題,所以才需要民間、社會的力量,來彌補學校的不足、保持人才的供需。 除了過去的產業缺乏創意需求外,台灣社會其實才剛脫離貧窮年代沒多久,「我們的上上一代或上一代,大都隨時準備逃難,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,都是能用、有就好,」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指出,在過去,台灣環境很難培養創意人才。 「富過三代,才知道穿衣吃飯,」主持工研院創意中心兩年,經常與20多歲年輕人相處,薛文珍指出,現代年輕人對於美的東西已經開始「知好歹」。 薛文珍拿穿衣服舉例,對年輕人來說,不再只是第一代的只要求保暖、或第二代暴發戶的一身名牌,而是會用衣服來呈現自己的心情、風格、想法。 

【企業新趨】 到設計學院找事業經理人 

有感於創意愈來愈重要,想把工研院升格為創新中心的工研院長李鍾熙,就在上個月,推動了一項新計畫,讓有新構想、新創意的同仁,自由運用10%的工作時間,開發出新產品。 李鍾熙認為,「10%的自由研究時間,只是一個開始,對於有天分的同仁,我們甚至願意給他100%的時間去發揮,」在兩年前就成立創意中心,李鍾熙強調創意來改革工研院。 事實上不只台灣創意人才大缺,全世界都有同樣的問題。今天走到世界各地會發現,教創意都是一門好生意。 「世界本來是屬於一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、操弄數字的MBA、搞訴狀的律師,」不久前出版的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》一書認為,會計師、律師、工程師等工作,現在都能廉價地外包給亞洲各國,「如今,世界將屬於有高感性能力的族群,有創造力、同理心、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。」 書中舉例,在燈泡普及的美國,蠟燭市場年營業額,卻達24億美元,「蠟燭,不是對照明設備的理性需求,而是人類對美感及性靈層面的渴望。」該書點出為何最原始的蠟燭,能在最現代的美國大賣。 而就在三個月前,美國《BusinessWeek》也指出,現在包括英特爾、麥當勞等企業,不再是去商管學院找經理人,而是去設計學院找團隊領導人。

 賴聲川的頭做保證 原來,學創意靠訣竅 

台灣必須進入創意時代已無庸置疑,但下一個問題是,創意如何學? 分析起來,目前一些創意達人教別人創意的方法有以下三招: 

【第一招】 看書,學習別人的經驗 「創意可以教,我頭給你;現在我把賴聲川的頭給你,」這是廣告才子范可欽,為劇場大師賴聲川的《創意學》一書所寫的推薦序。 短短幾行字,范可欽不僅展現他的創意,更也打破「創意不能教」的迷思。 「回想自己的創作之路,我覺得自己也是從不會到會,所以創意應該是有方法被教出來的,」賴聲川寫著。 而近來出書教導創意的,不只有賴聲川。 「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,而生活就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,當流行獨立、設計不安於室,風格社會形成,那就非設計不生活。 生活從想法開始,城市的甦醒,使貧窮青年上流品味;依設計私地圖、心的視界,你會發現談美的創意市集。」 上面這段很像美學大師的心法,如果多加幾個「書名號」,就變成近幾個月來台灣新增的13本談創意的書籍: 「《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》,而《生活就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》,當《流行獨立》《設計不安於室》,《風格社會》形成,那就《非設計不生活》。 《生活從想法開始》,《城市的甦醒》,使《貧窮青年上流品味》;依《設計私地圖》、《心的視界》,你會發現《談美》的《創意市集》。」 在上述一百個字當中,包含了近幾個月以來,13本創意新書的書名。當出版社不斷提供創意新書,「買某個人的頭(書)」來學創意,也成為最流行的方式。 

【第二招】 體驗,遊歷世界打開眼界 「學創意啊,那就談一場戀愛,」《ppaper》雜誌總編輯胡至宜笑著說明。 談戀愛可以學創意,是因為可以增加生命的意外,因此,她常「逼」著辦公室未婚同事,趕快去談戀愛。 「就像,廣告文案其實不是用手寫,而是用『腳』寫,」曾是台灣廣告文案佼佼者,胡至宜認為多用「腳」去看世界、到處亂走,才會有意外的收穫,一直待在辦公室,其實不會有新意。 創業伙伴、也是胡至宜丈夫的包益民則建議,外界看他創意多多,但是事實上,他卻每天都會感到創意枯竭。 「所以,我常藉旅行來激發靈感;有時候上午還在公司,下午就不知道跑去哪裡了,」包益民認為在旅行時,人的感官都被迫特別敏銳,也就容易吸收到新的養分。 

【第三招】 生活,耳濡目染深刻品味 「品味,可以從模仿開始,但要慎選對象,」漢寶德認為,挑選對的環境,在其中學習、耳濡目染,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「倘若你有幸年輕時待過巴黎,那麼,不管日後去了哪裡,它都會與你同在,因為巴黎是一場可以帶著走的盛宴,」文學家海明威很久以前就說過,美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。為了出沒在對的環境,台灣創意中心執行長張光民回憶,自己年輕時,常「徘徊」在台北市中山北路。 「我是在培養自己的眼光,中山北路兩邊的商店櫥窗,都是我學習的對象,」張光民笑著說,不一定要花錢去國外常住,台北也可以像在紐約或巴黎。 打破舊有框架、培養人文素養、跨足多元領域、貧窮旅行、閱讀經典古籍……,每一個讓自己更有創意的方法,都正在台灣各大街小巷、各大小企業、學校、家庭裡被熱烈討論著。 

台灣初步成績單 拿300大獎,還創市集 

在多方面狂踩油門下,台灣正以前所未見的高速進入創意社會,並且已經有初步成就。 上個月台灣創意設計中心,舉辦「台灣設計,光耀國際」慶功宴,檢驗台灣一年來的創意成果。 在慶功宴上,每位設計師與得獎作品,有大約30秒的走秀活動,而雖然只短短30秒,但整場走秀活動,卻持續一個多小時。 因為台灣2006年的國際四大獎(德國iF、red dot 、美國IEDA、日本G-Mark)得獎數,比起前一年,從100件暴增為146件。四年來,得獎總數超過300大獎。(見表) 「特別是德國iF獎,台灣獲獎數,在世界排名第二,甚至超越美國、日本以及韓國!」執行長張光民認為,台灣的製造業正轉型為創造業。 

【創意市集】 年輕人,小規模自創品牌

 而另一個台灣進入創意社會的象徵,則是「創意市集」。 從假日在台中或台北出現的「創意市集」,可以看到數百位年輕人,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,包括水晶飾品、手工筆記本、娃娃、帽子、貼紙等,無奇不有;而這些年輕人共同的堅持是,要打自己的品牌、做自己的設計。 甫從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,兩位1978年出生的女生洪佩琪、曹婷婷,便以金工技術,自創「爆炸毛頭與油炸朱利」品牌;兩人從創意市集做起,到目前,在西門町已經有一家小店面。 「我們對金工都很熱愛,也有自己想完成的作品,加上在創意市集中,看到很多跟我們一樣的年輕人,心想,乾脆直接創業吧!」洪佩琪、曹婷婷的想法,事實上也與許多自創品牌的年輕人相同。 而目前國內最大、定期一個月舉辦一次的「CAMPO」創意市集,主辦人則是一個沒有任何企業奧援、未滿30歲的年輕女生林欣儀。 「第一次的創意市集,本來只是朋友之間的活動,卻意外吸引3000多人來逛市集,」林欣儀認為,創意市集能吸引數百名年輕人小規模創業,最好的形容詞是「水到渠成」。 從「製造業」到「創造業」、年輕人從「就業」變成去創意市集「創業」,台灣對創意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中。 當台灣愈來愈需要仰賴創意,可以預見的是,2007年「學」創意這件事,將會是更火紅、狂熱的全民運動。 這場火,應該還會持續延燒好幾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01383 的頭像
    h01383

    翰哥.茹妹

    h01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